果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看过这一圈众生相之后,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
如果此时手中有个相机,他倒是很愿意把刚刚的一幕记录下来。
这个时候,周庆之也已经讲到了取证试飞的时候。
“浩南同志。”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张洪飚突然开口道:
“这么大个飞机取证试飞,就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里地点点头,还心这50吨级支线客机哪看出大来了……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
要知道,眼下还没有个正经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从首飞开始算,到拿证也就用了1年10个月而已……
结果张洪飚稍一停顿,又继续道: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时候,可是听那边的同志,当年他们给运12做取证的时候,足足用了好几年功夫……”
这下常浩南懂了。
那要是跟运12比,确实是挺大,也挺快……
“这就是咱们跟欧美实现适航互认的好处。”
他稍加思索之后回答道:
“去国外做适航,一方面的人生地不熟,工作语言工作方式都不适应,另一方面也免不了人家故意给你设绊子,肯定还是在咱们国内搞来的方便……”
张洪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紧接着又问道:
“那这个销路……我刚才听庆之同志,启动用户只有国内的联合航空和巴蜀航空,能不能有足够大的机队规模?”
“这个倒不是问题。”
常浩南摇了摇头:
“第一批量产机只有几架,启动用户本来也不可能太多,产能爬坡又需要很长一阶段,沪飞现在需要操心的不是订单量,而是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
“再,这个平台如果把客舱下面的一部分行李舱改成附加油箱的话,大概能保证5-6千公里的航程,做个特种机平台或者专机绝对没问题,可以拿来兜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