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都集中在朝廷,但起关键时刻的是丞相,丞相与天子共同治理朝政。
这就容易出现丞相权力过大的局面,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例子,而且这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过渡依赖丞相,所以有时候难免许多事情会出现滞后,甚至混乱的局面。
到了隋唐年间,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份为三,每个人的职责明确,而且相互制约,防止一家做大,同时对皇帝的命令也可以做出分析,甚至驳斥,避免皇帝一脑门热做出错误的决定。
至于后世的宋代的二府制,官员是一大堆,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多,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增加财政负担,这甚是不可取。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的权力比丞相还要大,甚至可以干涉皇帝的继位。
至于明清,废除了丞相,皇帝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的首脑,一人肩负两个职务,累得半死不活,最后不得设置几个大学士顾问协助。
由于一切都是要靠皇帝本人做决定,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要么就是兢兢业业累得半死不活的,要么就是撒手不管了!
这样的官僚制度也不是不可取的。
想来想去,也只有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比较合理,算是开明的专制。
这也难怪科举制这样在当时是先进的选拔官员制服会在隋唐出现,这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群臣见曹操都不说话,大气都不敢出。
一会,曹操开口,“朕倒是想到了一个套官僚体系,但就是不知道它是否适合,说起来让诸位爱卿参考一下。”
“朕觉得,无论是西周还是秦代到现在的官僚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刚才陈爱卿已经说明了,朕觉得,我们应该从朝廷内部的官僚系统开始改其。首当其中就是丞相。丞相权力很大,责任也重大,但是丞相毕竟是一个人,没办法面面俱全。”
“所以朕决定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废除丞相,设立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另外,尚书省门下设置六部,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文武大臣听后,纷纷点头,这套官僚体系分工很明确,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对皇帝的政令也不是一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