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向李治汇报。
里面记录了沿途寻访的所有州县民生情况、以及官员风评。
李治将小册子看了一眼,便让王伏胜收起来了。
等到了年底考核时,他要用这本小册子的记录,与吏部官员上呈的考核结果,做一个对比。
齐州是入河北的最后一处地方,再往东便是山东,只能走海路去河北。
齐州北渡黄河的渡口很多,其中泺口渡最为有名,地处水陆枢纽,素有“齐鲁第一渡”之称。
李治遂传下旨意,在泺口渡过大河。
李治这一行人数众多,还有大量车马,用民船渡河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薛仁贵建议下,李治下旨从莱州调军舰过来渡河。
李治离京之前,便对水军很感兴趣,还下令莱州训练水军。
此时正好借机瞧一瞧大唐的战舰,是何模样。
不到十日,莱州水军总管孙仁师便带着三千水军,东渡而来,随行的还有陈王李忠。
李忠是莱州刺史,听孙仁师说皇帝下旨,调三千水军前往泺口渡,便跟着孙仁师一起来见驾了。
孙仁师也不知是不是得到过吩咐,带来的水师不多,但每一种船都带了一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
这些船与阎立本画的几乎一样,只是尺寸放大了无数倍,尤其是楼船,比李治想象的还要大,高达近两丈。
第二天一清早,李治便坐上楼船,朝着黄河北岸而去。
他站在楼船顶端,手按女墙,迎风而立,遥望着远处一览无遗的河北平原,朝身后的李忠道:“忠儿,你出蕃半年来,可有收获?”
李忠低声道:“孩儿按照父亲教诲,探访民情,体察民生。直到今日,孩儿才知普通民众之生计,有多么不易。”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
短短半年时间,李忠说话的语气、以及人的气质,都发生显著变化。
果然,人只有独立之后,才会成长最快。
李忠忽然问道:“父亲,您为何突然下旨训练水军?”
李治道:“这是为战事做准备,百济内乱,辽东半岛局势将发生变化,所以咱们也得早做准备。”
李忠道:“听您这么一说,看来孙将军没有猜错。”
李治侧头一瞥,道:“孙将军?”
李忠忙道:“就是孙仁师将军。您传来旨意的时候,孩儿亲自前往水寨,检阅水军。当时孙将军告诉孩儿,一定是辽东诸国发生变故,您才下此旨意。”李治沉吟片刻,说道:“忠儿,你在地方时,要多听多看,恪守本分,不要插手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