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等俺当官了(三更)
王修永也是走读的,没有在书院住宿,此时还没有来。
宋煊哈哈一笑,懒得反驳。
各自告别前往自己的教室。
屋子里传出嘈杂的声音,学子们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籍。
甲班嘛,属于是班主任王洙大胆施教的一个班级,大家进度都不相同。
他根据各个考生的试卷,都分门别类的做出了学习计划的进度,并不是如同牧羊一般大波赶。
宋煊打眼一瞧,许多人都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加强记忆。
科举考试。
卷卷卷。
一天从睁眼开始就要卷起来!
宋煊同祝玉道谢后,便坐在自己的凳子上,从里面掏出一本论语来增强记忆。
班主任王洙在教室里瞥了几眼,然后把手里的两本书交给宋煊。
宋煊结过一瞧,是西昆酬唱集。
“这里面共有二百四十八首诗,我打听过了,你在家乡的私塾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种西昆体。”
王洙瞥了宋煊一眼:“你且把这上下两册抄写一遍,然后再还给我,下册在张方平那里。”
宋煊连忙道谢。
他确实是对宋初流行的西昆体并不是很了解,因为没学过。
北宋初年一直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所以十几年前,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聚集在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书籍,在闲暇之余写的唱酬诗汇聚成册,轰动一时。
此后学子们纷纷效仿,直接影响了科举考试的诗赋评分标准。
因为他们看不上白体诗(唐白居易、宋王禹偁)的浅切,又看不上晚唐体(唐贾岛、姚合,宋林逋)的枯寂,故而杨亿等人摆出西昆体诗人的宗法李商隐,兼学唐彦谦。
总归是给他们的体系找到了跟脚。
如此一来,再加上同科举挂上钩,西昆体风靡数十年。
由于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
因此他们的词少有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
另外,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
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
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被剔除科举外。
但现在你要是想要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就必须学习这种作诗的笔法。
谁让这帮话语权重的人,位居高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