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他们这些上层阶级所追求的诗赋,你们这帮后来者想要混进上流社会,就必须得学习这个当作敲门砖。
否则大家宴饮的时候,诗兴大发,你连他们的格式都不懂,如何能混进这个圈层阶级?
说白了,这个就是偏贵族文学。
不会因为杨亿出身加之为官清廉,就把他创作出的诗词剥离开这个贵族文学的范围。
宋煊手里拿着这本诗集后,便是直接把原本的书籍放起来了,掀开便是无聊的序。
杨亿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的诗。
这位逝去的文学大家倒是实诚。
光是这么一段自我评价,宋煊觉得其题材范围必然是比较狭隘的,直接掠过。
然后看目录,大抵是分为三类。
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脉史诗;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生活内容的闲适诗。
宋煊心中有了判断,继续翻页,开头便是杨亿这位大家的诗词。
祝玉倒是没想到宋煊没接触过杨亿大家的诗词,故而用余光瞥了他一眼。
他瞧见宋煊细细品读后,便立即翻页。
祝玉眼里露出疑惑之色,但并没有出言制止,而是继续看自己的内容。
宋煊快速翻阅这本册子。
里面的诗词,多是辞藻华丽,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娘的,等俺当官了,非得改革科举考试!”
宋煊心里默默的记了一笔,学这种玩意能有什么用呢?
宋煊所想的也是许多学子所想的。
但真正做了此事的,也就是范仲淹以及张方平少数人。
“懂了。”
宋煊当即明白苏轼在科举考试当中编纂自创的典故,这帮考官没有看出来了的故事了。
如今北宋时期个人的信息搜集并不强,没有什么度娘以及ai之类的作为辅助。
许多人都是靠着家中藏书,或者借阅他人藏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从古至今流传的典故,并没有总结成册,故而就算是欧阳修那样的大儒,也有没听过的典故实属正常。
待到宋煊再次发出声音后,祝玉忍不住瞥过去,他发现宋煊翻书翻的很快。
但是祝玉一想到宋煊年纪轻轻就能做出能让柳永称赞的词来,他善于此道,看书看的快也实属正常。
待到早读时间过去,王洙并没有说要一起讲大课之类的。
方才光是早读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