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消化,慢慢治理。
华北这块土地多好啊,进,可以向南打下中原,也可以打山东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甚至于日本参谋部还有人提出过一个大包抄计划。
即,放着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原腹地不打,先打山西,然后打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绕一个大圈,先把中国的西部地区给啃下来,剩下东部和中原地区慢慢啃。这叫先易后难,先断的中国人抗战的后路,而且充分利用中国当时内部存在的矛盾,毕竟他要真这么打的话,南京方面还能不能有焦土抗战的决心,那可能都不太好说。
而且远离沿海富庶区域作战,英美干涉的可能性就将会大大降低,毕竟英美列强的在华利益也都在华东地区。
如果真的能先吃下西部,再去打东部的话,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英美未必能反应得过来。
总之,陆军的想法其实是打一块,吃一块,就经营一块,如果日本能够慢慢推进,将华北像东北那样经营,经营好了再去啃下一块地。
淞沪会战,却是主动出击,选择了不理日本的陆军,而冲着他们的海军使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占我的北平,我就占你的上海。
当然了上海没占住反而让人家给平推了,将非租界区也给丢了,但这属于是打了没打赢,而不能说这个战略是错的。
军事上说,这一招激化了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使得从此日军不得不两线作战,各打各的,战术上面虽然一直赢,战略层面上实则却是输了的局面。
终八年之时,日军始终不能有效统治华北,根据地经营一塌糊涂,也不得不承认这和一开始就没有稳扎稳打,战略混乱,尤其是陆军和海军全无配合是有关系的。
政治上,对内团结同胞就不说了,正是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这个名头,
反正郑毅一直都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成一个实体,共同对外作战,就是淞沪会战时候开始的。
别管之前内战的时候大家有多深的仇怨,也别管平时是不是都爱惜羽毛,军阀们对南京又是否是听调不听宣,
至少在这一仗中,大家没有了川军桂军湘军的区别,大家都是中国军人,而且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阀,谁都没有藏着掖着爱惜羽毛,都没少死。
这一仗也打出了一个国际观瞻的效果,实话实说,老蒋在抗日初期是很有一股子狠劲儿的,第一仗就先把自己的经济中心给爆了。
打乱日军的进攻节奏的同时,其实也是爆给英美国际看的,毕竟这仗在北边打,他们中国人死得再多,英美可能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