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的调配,倾斜,重点扶持,支持,那些需要在国际竞争中拼杀表现良好的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哪怕是为此牺牲掉国内的其他企业也在所不惜,五根手指,只有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能让人疼。”
“其二,是抑制大企业,尤其是抑制那些不需要在国外竞争的,非高科技领域,尤其是民生领域的大企业,通过税收和立法,压制和欺负那些大企业,扶持能够为社会带来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
“另外,要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一个企业中,最高工资差距不能超过六倍,即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最高工资不可以超过内部最低工资的六倍,保障最基本的底层员工的收入水平。”
“限高、扩中、补低,才是收入分配的根本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对外竞争中,国家要损不足而奉有余,但在内部经济活动中,要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不可能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解决的问题,只能依靠政府强权。”
“最后,则是通过社保等福利制度,为国民经济进行兜底。”
“如果,哎~,如果30年代国家经济危机时,国家能够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也许,也就不会发展到对外战争的地步,从而落得现在这般地步了。”
闻言,郑毅却是哈哈大笑,合上了笔记本,也是连连赞叹:“好,好,好啊!下村先生,果真是没有让我失望,你,就是我要找的经济专家啊!”
其实这在整体思路上,就是历史上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些地方要扶持大企业打压中小企业,有些地方要扶持中小企业打击和拆分大企业,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
用拆散部分大企业养活的内需,来养一些挤压中小企业培养出来的日本品牌。
日本就是靠这一招来打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一举摘掉廉价劳动力的帽子,成功步入发达国家的。
这一套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一直玩到八十年代,也就是直到田中时代的四岛计划,因为内部财团勾结外部美国爸爸势力未竟全功遗憾下台,也标志着日本的下村经济学结束。
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经济就已经失败了,剩下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不是靠工资,而是楼市股市等金融资产了。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田中在“神秘势力”的插手下下野,日本国内的国民收入倍增,拉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计划推行不下去了,日本才不得不从股票和楼市上开始寻找经济增长点的。
再之后的事情,大部分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