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时间里都是统一实行同一标准货币体系中国各个朝代想比,欧洲一直以来就是散装形式,各个王国,甚至诸多贵族、主教都有权利铸造和发行自己的货币。
虽然,他们均声称自己的货币是纯金、纯银质地,但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些利欲熏心的贵族的话语,天知道他们往金币(银币)里添加了多少铅和铜。
这不但导致了货币种类的泛滥,而且还搞得市场上劣币横行,对跨境贸易商人而言极为不友好。
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国的商人光是计算各种货币的成色价值就已经是一门大学问,更别说几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率了,需要学习很久才能掌握。
苏格兰的安德鲁盾、阿尔诺德斯的金古尔德(成色相当差)、勃艮第的查尔斯铸造的卡洛鲁斯银币、法兰西的小埃居、乌得勒支大主教的大卫和法乐威币、米兰银币、英格兰的罗尔(价值10先令)、科隆主教的莱茵弗洛林……
林林总总,种类超过百余种,随便出国做上几票生意,可能会收到一堆乱七八糟的金银货币,绝对让你换算到崩溃。
当然,你也可以为了避免换算上的麻烦,而仅选择一种货币结算,但这势必会影响生意规模,无法向其他地区扩展商业利益。
除了货币种类繁多以外,最麻烦的还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认定了。
因为,它随时会发生变化,商人的收益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越发难以掌控。
有时候,许多货币上半年还流通得很好,下半年就因为战争、政权变动等原因而变得一文不值(主要是贱金属掺杂得太多,倒也不至于没有任何价值)。
还可能某种货币前些年因为其国王的坚持而拥有良好的信用,受到商人们的追捧。但后面等老国王噶了后,新王继位滥铸货币,就会搞得信用崩盘,其他国家的商人便不愿再接受该国商人的货币了,或是必须贬值才能继续流通。
尽管,这一百多年来,西班牙人将美洲海量的金银运回欧洲,使得整个市场上成色极差的货币逐渐变少了。
但是,还是有许多国家或者城邦在收到成色较好的金银货币后,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选择拿来直接熔了,然后再掺杂大量的贱金属重新铸造,并投入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面对诸多外来金银货币情况下,神州大陆的做法倒是简单粗暴,而且行之有效多了。那就是,甭管是来自日本的小判金、丁银,还是来自西属美洲的比索银币,乃至来自葡萄牙的埃斯库多金币(或银币),大明商人收到这些金银币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它们所标示的币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