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则五个月,慢则十个月,西班牙军队就会汹汹而来。
就算依托岸防炮台,将西班牙舰队阻于港口外,但对方也会寻一处未设防的浅滩,强行发起登陆,凭着些许伤亡代价,说不得就能攻到岸上来。
西班牙人冬季来攻,倒也好对付,大不了将居民尽数撤至堡寨之中,凭垒而守,在防御战中施以对方大量杀伤或者持续消耗,最后迫其撤围而去。
可若是西班牙春季或者夏秋季节杀过来,那就不能选择避而不战,靠着紧守城池来熬走对方。
因为,西班牙人可以让你无法开展农业生产,还会大肆焚烧和破坏城外的农田,甚至还能将那些成熟的农作物收割,以为自身补充之用,以战养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穿越众只能将部队拉出来,跟西班牙人正面干一仗。
为了减少官兵损失,也为了获得战场优势,那就必须在西班牙人杀过来之前,弄出一批更为先进的火枪,就成为紧迫的任务了。
在集中了数十名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经验后,始兴堡武器坊在四天前成功弄出了一台木制膛线拉床,用于在枪管内加工膛线。
这台简易版的拉床,有些类似抗战时期根据地我军所造的土车床,需要三个人操作,一个人摇动转杆,一个人观察和矫正拉刀的位置,最后一个人则控制固定枪管,其工作核心在于实现拉刀在拉动过程中的同步旋转,以加工出螺旋形的膛线。
至于坚硬的拉刀头,是用“破浪号”上拆解保存的合金部件改造加工而成的,在转动拉杆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将枪管内壁切削出螺旋线的膛线。
不过,这台木制膛线拉床的精度和耐用性相对较低,稍不注意,便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枪管报废。
另外,每次加工过程中,只能拉出一根膛线。而枪需要多条膛线,就必须要反复刻制,费时费力,还不能出任何差错。
三天时间下来,也就加工了两根合格的枪管。
随后,武器坊便以这两根加工了膛线的枪管,组装出来两支线膛枪,算是在武器技术迭代方面实现了初步的突破。
获知这个消息后,罗振辉领着军方一众人员便匆匆赶来验证这种线膛火枪的威力。
经过数轮射击试验,距离从六十米开始,一直增加到一百七十米,皆能有效击穿木板,远超直膛线“戈特式”火枪的射程。
“若是给予充沛的人力物力,这种火枪每月可生产制造出多少支?”罗振辉磨砂着手中的火枪,脸上露出极为满意的神情。
一百七十米,在西班牙人抵近他们滑膛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