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渐变
自大明建立以来,在辽东只设卫所,不设州县,试图通过这种模式将这块边疆地区缓缓纳入到王朝的版图之中。
当卫所制度崩溃之后,而该地区又陷入到无穷无尽的战争泥潭之中时,用兵的耗费只能全部仰仗朝廷供养。
而经过洪武、永乐两个时期,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这就是使得任何一点微小的边疆危机,都必须要倾全国之力去解决。
辽东是比广义上的北方更北的北方,经济上也更加落后,在规模日益庞大且频繁的大明-后金战争过程中,根本无法供应云集在辽东的各路军队,后勤保障就成了一个极为艰巨的问题。
南方的粮食要通过漕运先到华北,之后,再由陆路或经登莱由海路输入辽东,靡费甚重。
“其输边塞者,粮一石费银一两以上,丰年用粮八九石,方易一两。若丝绵布帛输京者,交纳之费过于所输,南方转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
也就是说,输入辽东的物资,路途消耗占到所运货物价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粮食体积大而价值低,向辽东运粮显见是极为不划算的。
于是,某位“有识之士”向朝廷建议,直接向辽东输入体积小而价值高的白银,让辽东诸镇自行解决一部分军粮问题。
然而,这种在后世看来明显缺乏经济学常识的举动,使整个辽东立时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麻烦之中。
通货膨胀!
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参与萨尔浒战役的各路明军向辽东集结开始,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大明向辽东输送各类物资及军饷高达两千万两,其中大部分白银从南方而来。
将巨量的白银从南方投放至人口稀少、工农业极度凋敝的辽东,引起了灾难性的输入通胀。
到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为止,辽东的粮价较萨尔浒之战前暴涨了六倍之多,海量的白银没有解决军士的生计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抱金而死”的境地。
“……今日辽东之患不在无银,而在无用银之处,何也?辽自用兵以来,米粟踊贵,加以荒旱之余,石米四两,石粟二两。”
“……其一石尚不及山东之四斗。通计一百万之费分十五万之军,每名约得六两,于银不为不多,而此六两籴米仅一石五斗耳。纵是富人,亦未免抱金饿死矣!”
比军士更惨的是辽民,他们不但同样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冲击,生计困难,还要受到饿急了的军士的劫掠,为了活命,富人逃往关内,或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