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文明的冲突
三年前,分州堡设立。
是时,移民们与周边的印第安部落相处还算融洽,更是通过彼此之间简单的易物贸易、互通有无的形式,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
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华移民的逐渐增多和一个又一个屯殖村寨的建立,以及双方贸易交换的频繁,也在不经意间让原始落后的原住民部落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有的走向解体。
曾经,移民们用铁具、布匹、调料以及粮食等文明商品与印第安人交换毛皮、猎狗、肉食,甚至给予粮食雇佣他们开荒、建房、挖矿。
后来,新华政府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并将其扩散至印第安部落,然后强制他们接受这种法定的交易等价物。
当然,这种看着精美而又小巧的“物什”依旧可以从新华人手中换得他们所想要的任何东西,而且携带异常方便,交易过程也省却了诸多步骤,获得了许多印第安“开明人士”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印第安人渐渐地发现这种被称之为“钱”的物什,所能换来的东西越来越少,迫使他们要猎取更多的皮毛、砍伐更多的树木,甚至要为新华人干更多的活计。
原先,一张柔顺的狐皮可以换来大罐酒水,一张海獭皮也可以换得一袋玉米粉,而现在用同样的数量的皮毛在换取钱币的后,再拿去“交换”那些酒水或者粮食时,似乎数量较之前要少得多了。
其实,在经济学里有种现象叫做“物以稀为贵”,便能合理地解释这种状况。
无论什么东西或物品,只要多了,就不值钱了。
或者说,当商品供大于求,供给增加速度大于需求增加速度,则均衡价格下降。
很显然,三年多时间,分州堡周边印第安部落所提供的毛皮数量比移民初来时增加了十数倍。
他们从仅仅满足自身简单需求,到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而展开的大规模捕猎行为,虽然为他们自身提高了收益总量,但也不可抑制地降低了单位售价。
新华人是“文明人”,也是“经济人”,在敏锐地察觉某种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后,自然而然地将其价格予以相应的压一压,从而提高自己的商业利润。
但朴实而憨厚的印第安人根本不会理解这种经济行为,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那些新华人在“坑”他们!
不过,这买卖交易讲究的是你情我愿,若是嫌弃新华人给的价格低了,大不了不卖给他们就是。
可问题是,三年多的“亲密接触”已经让分州堡周边十余个部落的印第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