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习惯了新华人提供的好玩意,还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比如盐巴,吃食里缺了它,根本就没什么滋味了。
比如各种香料,篝火烤制的鹿肉或者鲑鱼没有撒上一点,那简直味同嚼蜡。
比如铁器,想要砍些树木,就凭此前使用的石斧,那可是要费老鼻子劲了。
比如酒水,那种熏熏然的感觉,别提多让人陶醉其中。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往嘴里灌上这么一口烈酒,整个身体从里到外,瞬间就会燥热起来,仿佛外面的冰雪世界根本就不会再对自己构成任何困扰。
这种神奇的饮料让大部分印第安人为之迷醉,为之沉溺,而且在多次饮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便成瘾,难以摆脱和割舍。
在后世,有科学研究者发现世界上不同人种、地区、国际的差异会延伸到血液的组成!
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人类血液中用于分解代谢酒精的两种酶含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酶的含量和人类祖先的饮食习惯有极大的关系,并会遗传到后代身上。
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在一般人体中,虽然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相等,但缺少乙醛脱氢酶或完全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了。
那些数千年就从未接触酒精饮料的印第安人,其血液中尤其缺少这种分解酒精的乙醛脱氢酶,这导致他们在接触到高浓度的烈酒后无法快速、完全地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的形式继续留在体内,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醉酒状态,并产生酒精依赖。
而且,印第安人的自制力还很差,总是会过度饮酒。
他们喝酒的目的很单纯,认为喝酒就一定要喝醉,否则就不是喝酒。
新华人之间的适量饮酒或社交性饮酒的习惯在印第安人之中根本行不通,他们喝酒时只求一醉!
所以,他们在获得酒水后,总会不分场合地快速喝下过量的酒水,如此想不醉都很难。
更甚者,印第安部落中的祭祀、萨满等“通神”人员会为了追求某种宗教意境而迫使自己喝下更多的酒精。
他们将醉酒后的状态视为更高的精神层次(微醺、恍惚的感觉),而喝酒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好途径。
而祭祀们的这一习惯转而又影响部落中其他的普通印第安人,从而使得更多的潜在酒鬼向他们学习和模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