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欧洲农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创新。
这种轮作制度通过科学安排作物种植顺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并极大地促进农业产量,为欧洲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四圃轮作制,但也有一些类似的轮作和间作技术。
比如南方地区的稻麦轮作。
比如栽种绿肥作物苜蓿、豆类等,然后通过翻压入土以增加土壤肥力。
比如间作套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些技术与四圃轮作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智慧和科学性。尽管名称和具体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相近。
所以说,在这个时期,要论种田技术的话,那还得属咱们中国的老祖宗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此时的欧洲地区,农民们一直遵循着一种定期让田块闲置的农耕习俗。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低效做法,因为在任意时刻,都有多达一半的农田没有种植任何庄稼。
欧洲的农人们早已经意识到,如果一季接一季地种植谷物,他们的土地就会“疲劳”,产出率骤然下降。
然而,他们并不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只能通过这种休耕一年的方法加以解决。
新华在农业开发早期,因为土地几乎可以算是无限供应,每个农人也都能分得了40亩耕地,因而也是采取的这种比较粗犷的休耕种植模式。
但是,随着移民人口的逐步增加,以及工业的大发展需要,这种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更重要的是,新华想要推动“工业革命”,那必须要先完成农业革命,没有稳定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工业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于是,在去年,新华便开始在境内试着推行四圃轮作制,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前在大明较为通行的两圃轮作制,即轮换种植豆类和其他农作物,虽然也能够维持土壤的生产力,但比起来仅仅在两种作物之间来回切换来说,四圃轮作可以施行多种作物的循环,效果也会更好一点,而且还能够打破疾病和害虫的发作周期。
这些病虫害往往有着特定的攻击目标,因此每年一次的转变,以及多年不在一块田地种植同样的庄稼,意味着你能够不借助现代的杀虫剂也可实现对病虫害的自然防控。
四圃轮作制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轮作体系,在18世纪广为流传,并带动了英国的农业革命。
在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