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市场再遭重创,能留给美国的也只剩下北美本土市场和南美洲市场了。
北美本土市场还不错,体量足够大,能够养活十几家大中型石油公司,在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走的步履维艰。
北美市场虽然够大,可架不住讨食的美资石油公司数量多,大家都在这个碗里讨食,互相间拆台和压价那就是常事。
所以,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
南美洲市场需求量不大,楚国自身掌控的中美洲,以及哥伦比亚,智利等国,使用的都是斯里巴加湾石油,留给美国的市场只有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秘鲁等南美洲国家。
智利向来与英国的关系亲密,加之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东岸,美油运输过来大费周章,运输费用甚至高于原油本身的价值。
在智利进口市场上,自然就没有竞争力。
这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城市规模小,民众生活水平低,普遍不富裕,市场规模也很小,收益的三瓜两枣没甚油水。
如果说欧洲市场是大肥肉,那么南美洲市场就是晒的干瘪的骨头,没啥嚼头。
楚国专门跑太平洋航线的油船,是一艘名为“福顺达”号的1.6万吨油轮,每一次可以满载8万桶出口油料,驶向太平洋航线。
沿途停靠关岛,夏威夷岛,马那瓜,巴拿马,卡利,瓦尔帕莱索(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附近的港口),奇埃洛岛(注,巴塔哥尼亚重要城镇),这一路走一路放油。
每个航程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放空1.6万吨油料,有的港口几千桶,有的港口上万桶,需要的总量不大,可这漫漫的航程却非常遥远。
每年也就是跑5~6个航次,获利不多,算是聊胜于无吧。
原油出口在楚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了近半的利润份额,是楚国上下尤为重视的大宗出口物资,由楚王郑国辉亲自部署整体出口战略。
从实践来看,简直是一出完美的商战案例。
从内务府呈报的秘密报告来看
透过在世界原油市场掀起的价格绞杀战,楚国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已经控制了德州产油区约1/3的土地,耗费资本约3700多万银洋。
平均每英亩地皮到手的价格,仅是半年前的一成半到两成,可谓狠狠的抄了一把底,成为德州采油区最大的外来势力。另外耗费1400万至1500万左右资本,收购了十几家石油生产商和一些从事运输仓储的美资关连公司,采油能力约合每年1800万桶。
这差不多是美资石油1/5到1/6的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