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某并没说支持东山先生的观点,陆某刚才说的很清楚,开了海朝廷是一定可以赚到钱的,但这个钱到底是怎么替朝廷赚的,陆某不懂。”
开海做贸易,卖商品,这么简单的事陆远不明白?
张文宪的脑子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但是严嵩听懂了,于是轻咳一声止住了刚打算开口的张文宪。
其实陆远的话要是换一个说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开了海之后,赚到的银子到底是给朝廷的还是给皇帝的?
很显然,如果开海之后,江南织造局、市舶司去做贸易,赚到的银子肯定是属于皇产,和朝廷、国家的财政一点关系都没有。
弄明白这一点,就很好理解当年刘大夏说的那番话了。
朱棣想要北伐、想要修永乐大典,但是国家没有钱,或者说国家有钱,但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朱老四当时也在南京)不愿意支持朱棣。
要花的银子太多了,不能说把国家的家底子都拿出来成就朱棣一个人的威名吧。
你成了永乐大帝,流芳千古,国家被你拖得筋疲力尽,合适吗?
而后有了郑和下西洋。
银子铁定是赚了不少,但这钱都被朱老四拿去北伐和修永乐大典了。
朱老四美滋滋成了千古一帝,可却得罪了当年的朝廷百官。
感情国家出钱支持伱的郑和下西洋事业,结果赚回来的钱都进了你皇帝一个人的内帑。
山东白莲教造反闹的那么大,老百姓都到了‘掘草根、剥树皮,卖儿鬻女以求苟活’的地步,也不见你出点钱来赈灾,还得从国家的户部出赈灾款。
永乐大帝这个名号,你真的不脸红吗。
这种内部矛盾就完全是朱老四一人造成的。
他将国家的财产和他自己的私人财产混淆了。
或者说在朱老四的眼中,他是皇帝,整个国家都是他一个人的私产,即国家的钱是他的钱,他自己的钱还是他自己的钱。
如此岂能不产生矛盾。
也就不怪这些官员怒批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所有的皇帝都如此,不是他们这些皇帝不开明,而是皇帝这个身份限制住了他们的心。
天然的认知就是如此。
朕是皇帝,朕即国家。
国家的一切都是朕这个皇帝的,但朕的钱还是朕的,别指望朕和你们分。
你要敢说朕的钱,朕拿一百万你们拿二百万,那朕可就要诛你们九族了。
这也就不怪当时的百官们一合计,干脆将郑和海图藏起来,最后干脆撺掇着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