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做的确实不太地道,可康帝未负我家分毫,包括武帝景帝文帝惠帝高帝,哪一个不是重用?哪一个不是无条件的信任。”
“这份恩情绝对不能忘啊。”
徐博一直以来都是和先辈一样的观点,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都是这种态度。
事实也是如此,什么恩情不恩情的倒是其次,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还是切实的家族利益更为重要。
放眼未来,自己单干很不保险,比如现在的刘家已经陷入了衰微,可身为臣子的徐家却丝毫没有显露出疲软,足以担当大任的晚辈还在不断涌出来。
比如徐忠徐旻,都是州牧级别的大官,同时还有很多个太守也姓徐,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就是徐华的堂弟。
底蕴相当强大。
主要就是不确定性太高了,如果选择再投资一个人的话,那他将来会不会卸磨杀驴根本说不好,刘家那可是验证过了。
只要作死当异姓王和造反,屁事没有,平时再规矩点,懂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比如立储立后这种动摇国本的大事,一概不发表意见。
即使君主逼问,也按照规矩办事,比如储君就是以嫡以长,皇后就看是否贤能端庄,是否会干涉朝中大事。
这个套路徐家沿用了上百年,切实可行。
若是换一个人换一个朝廷可就真的全都不好说了,万一是疑心病特别重的君主,那多年的投资可就全都打水漂了,这倒是其次,主要是家族也没了。
更格局,一个频繁跳反的家族,怎么可能会被朝廷主流势力接纳,墙头草是不堪大用的,那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比如某孔家,骨气一代不如一代,老祖宗孔子是多么铁骨铮铮的人,结果后代只知道“世修降表”,曹家篡汉投诚,司马家篡权投诚……一直反抗都不反抗一下。
虽然延续了上千年,可再朝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无非就是有名望一些。
可这东西对徐家真没什么大用,名望是历代徐氏家主最不缺的,基本只要上了年纪,那么儒法两界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徐博年轻时在太学也就是个小透明,可自从鬓角斑白以后,直接崛起,收到两院所有博士的一致推荐,批红前所未有的团结,当上了整个大汉最受尊敬的官职,太学令。
太学令的地位理论上在三公之上,与太师太保太傅相同。
通常即使是三公九卿都要毕恭毕敬,因为象征的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徐恭之后这一条身份,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正确”。
一群连皇帝都敢怼,甚至是集会游行逼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