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看起来好像是能够支应得上,但是,治理惠民河一下子便要用掉一万贯,那接下来日子不过了?
开封府下的仓场库务的人员薪俸支出各自机构可以解决,但开封府衙的上千胥吏呢?
胥吏一般是不吃朝廷俸禄的,对,是朝廷俸禄,而非南衙薪俸。
所谓朝廷,是指中央财政,胥吏的薪俸支出,乃是南衙自己的支出。
根据苏允的了解,朝廷各个衙门的胥吏每年的薪俸平均是八十贯左右,南衙这边胥吏薪俸要少一些,大约是七十贯左右。
南衙有一千余胥吏,也就是说,每年光是要支付胥吏的薪俸,南衙便要支出大约七万贯左右的薪俸。
这看着不少,但实际上并不高,因为现在汴京码头上的搬运工,每日二百文日薪,不包吃喝,每月便是六千文,每年是72000文,折合也有93贯,胥吏的薪俸甚至都比不上码头上的搬运工。
当然,胥吏自有各种福利,而且收入稳定,码头工人也并不是每天都有活,也不是每天身体都好,总体而言,胥吏还是要好得多的。
而且,胥吏惯常最大的收入不是来源于薪俸,这点已经是明规则了。
而一个这么大的衙门,可不仅仅只有人员薪俸这个费用,其他的各种日常支出更是繁杂,加起来比人员薪俸要多得多!
闲话少叙。
总而言之,南衙的经济状况已经是相当困难了。
苏允皱着眉头想了一会,道:“先不管那么多了,治理惠民河乃是当下最大的事情,该出多少是多少,困难只是暂时的,之后的事情之后再想办法吧。”
账房听得苏允这般说道,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头应是,他只是给苏允提供一个建议而已,苏允既然已经决定了,他便不再多嘴。
苏允并没有觉得账房的建议是多嘴,站在通判厅的角度来说,让李清臣去朝廷申请经费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但雨季将近,若真是水淹汴京城,到时候百姓受苦不说,届时朝廷问责,自己肯定是逃不了好的。
毕竟连官家都让孙思恭来告诉自己,让自己支持治理惠民河一事,然后自己还让李清臣去跟朝廷申请经费,因此耽误了要事……嘿嘿,那自己可就成背锅的了。
所以,先把眼下的困难给度过去再说吧,至于之后的事情,不就是挣钱么?
有自己的后世眼界经验,还有开封府衙这个身份,就挣点钱养活府衙自己,这事情若是干不成,那自己干脆去吃屎好了。
不过,在开源之前,苏允开始筹备节流。
嗯,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