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骑兵,在大平原上如鱼得水,来去无踪。若我军贸然出击,恐有陷入清军伏击的危险。”
他说到这里,偷偷用余光瞥向四周,见一众大臣都在认真听取,便继续道:
“清军现在虽有反击之势,但其内部分裂严重,满汉之争、皇位之争皆是鞑子的弱点。若我们能够利用这些矛盾,从中挑拨,必能使其内部分崩离析,大大削弱清军的战斗力。”
朱慈烺点头示意,心中暗自赞叹常登贵见地不凡,已经学会了从军事之外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就是他平常说的,常登贵心中一直记得,如今正好用上了。
朱慈烺随即看向了面前的一众大臣,又问道:“诸位爱卿,可认同常卿的分析?”
而何腾蛟依旧不甘心,随即又道:
“陛下,臣以为,便是因为清军内部矛盾重重,我大军才有机会,其骑兵之威固然不容小觑。但我大军若是能在平野之上找到合适的地形,埋伏一支精锐骑兵,诱敌深入,必可一举歼灭其主力。”
他的提议立马引起了林昌峰的兴趣,但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骑兵将领,他倒没有这么自信。毕竟,何腾蛟的这个所谓诱敌深入,实在是纸上谈兵。
李邦华也听出了问题,他依旧持保守态度,沉声道:“陛下,老臣还是觉得贸然出击不妥,诱敌深入也绝非易事。军国大事,最忌讳的就是自乱阵脚,
现在,襄阳,豫南各地的清军虽然活跃,但也无力南下,此时我大军与其继续出战,不如暂时休整,待实力恢复,局势也明朗之后,再作打算。”
郑森闻言,又插话道:“我军水师实力强大,可通过海上袭扰,清军的骑兵再强,也无可奈何。”
而郑森旧调重弹之后,堵胤锡,陈福,张煌言,李过等人,也纷纷开口,大部分都是支持李邦华的。
朱慈烺听着众臣的争论,心中不断权衡。他明白,面前的每一个大臣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他作为大明的天子,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全局的决定。
现在,局势偏向李邦华一边,正是他想看到的,他随即站起身来,走到边上悬挂着的巨幅地图前,指着襄阳的位置,颇为高瞻远瞩道:
“几千年来,襄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皆是用兵的重点。但如今的局势来看,襄阳若是不能一战下之,那还不如不战。”
朱慈烺说罢,看着面前大臣们脸上微微变化的神情,接着分析道:
“现在,我大军虽有胜绩,但若继续攻打襄阳,恐怕会如李卿所言,陷入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