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苏拜,身处被围困的沧州城,面对着穷途末路的境地。
按照历史的进程,他本该在顺治皇帝的提拔下,于五年后成为“内大臣”,稳居高位。
然而现实却让他深陷战局,沧州城的局势一片混乱,昔日的荣光似乎遥不可及。
尽管他是清廷任命的水师统领,但事实上,他对水上战斗的了解甚少。
朝廷之所以选择让苏拜担任这个职务,并不是因为他在水战上有所建树,而是出于对汉人掌控清廷水上力量的深深不信任。
清廷不愿让汉人掌控水师,而又没有合适的满洲贵族具备水战指挥的经验。
因此只能委派苏拜这样一位拥有丰富陆战经验的老将临危受命。
这种选择,实际上已经为清军水师的溃败埋下了隐患。
在这片水天相接的战场上,苏拜的优势不再显著。
明军的水师不仅技艺高超,装备精良,而且他们士气高昂,久经海上风浪的磨砺,与苏拜麾下那些没有水战经验的士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这样一支精锐的敌军,苏拜心中清楚,自己手中的这支水师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而且,沧州城内的补给日渐枯竭,内忧外患让他压力倍增。
尽管如此,苏拜依然试图稳住阵脚,希望能够依靠清军的顽强意志与丰富的战斗经验,寻找一线生机。
随着时间推移,明军的步步紧逼,战场上的硝烟越来越浓,沧州城的形势愈加危急。
城内的清军士气低落,他们深知已经无路可逃,而城外的明军攻势如潮。
清军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水路,但在张名振布下的铜墙铁壁面前,他们的突围行动注定难以成功。
朱慈烺立于高处,眺望着远处的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负已定,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的战术布局最终得到了贯彻。
此刻的沧州城,已是大势已去,清军的末日就在眼前。
无论是陆上战场,还是水路围困,清军皆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
他们的抵抗虽顽强,但在巨大的兵力与火力优势面前,已是垂死挣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