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他以后也不打算搞扩招。
英式教育都是贵族教育,说白了还是给有钱人家里孩子准备的,入学要推荐信的那种,学完后学习好的,去英国读剑桥,牛津去,当然,想留在南洋读大学也行,真正的好学生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学习不好的,最差最差也能去马来亚大学混个大学文凭,确实下限要比日式教育要高得多了。
老实说,郑毅也不知道他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充斥了太多的日本人,不止是老师,连学生都有那么多的日本人。
尤其是他一口气将新加坡大学和槟城大学的标准拔得那么高,即使再如何的拉偏架,分考卷,学校里的学生也还是会以日恩人为主的。
即使这些日本人按照规定都会退出日籍,并且学习中文,但国籍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东西。
王兆松倒是跟郑毅提议,可以考虑至少将本科生的录取卡数限制在一半一半,日本学生在两所学校上学超过一半以上,很容易就出现鸠占鹊巢,尾大不掉的现象。
如果费了这么大的劲将这八所日本大学的师资力量都弄到南洋来,结果上学的还都是日本人,那岂不是搬了个寂寞么?
日本现在确实是挺惨的,但是万一过个几年,日本熬过了现在这个最惨的时候,恢复了正常,那些来南洋上学的日本学生全都回国了怎么办?
就算是退出了日本籍,可万一到时候和南洋的华人不是一条心怎么办?
说到底两个民族之间虽然文化习俗上确实是多有相近相似之处,但血海深仇也是真的。
然而在仔细考虑了一下之后,郑毅还是觉得,不能这么干。
华人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这个时期的日本学生要弱得多这是事实,但是至少在南洋,华人的基数够大,南盟在南洋为华人所做的教育倾斜,资源上比目前连饭都吃不上的日本本土至少大了几百倍。
让华人学生奋力去追就是了。
嫌弃日本的老师太多,就让华人学生努力的去考师范,郑毅早在抗战之前就已经大量拨款去养师范学校了,本事不够就努力的去学本事,利用规则去限制人家,除了让人家瞧不起,平白制造深层矛盾之外,真正的正向好处其实并不多。
类似的事情他在上辈子的时候不是没见过,最典型的就是港岛。
其实港岛的大学大多都有和此时南洋这边类似的情况,敢到本地的,一流的学生都出国了,能留在本地上大学的至多也就是二流,实际上撑破大天也就是内地二本的水平。
偏偏有一段时间能去港岛读书的学生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